合肥工业大学

报刊:《合肥工大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乐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摘要:对于已经在工大学习生活了7年的乐静来说,没有什么问题是踏实解决不了的,没有什么艰苦是热爱抵挡不住的,也没有什么难关是共同面对不能度过的。来自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控制工程专业的2016级研究生乐静,科研学习时脚踏实地,认真完成每项任务;课余时挥洒汗水,与篮球为伴。匪朝伊夕,她静静地书写着自己靓丽的青春。脚踏实地  筑梦未来获国家奖学金2次,一等奖学金3次;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篇,并在本专业领域的英国权威期刊《Measurement》上发表论文1篇;获研究生年度人物称号、获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乐静的优秀,大家有目共睹。她是别人眼中的全能型人才,但在她看来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她认为:“有志者事竟成。你付出了、坚持了,有可能会得不到回报,但是如果你不做的话,那肯定就什么都没有。”乐静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当得知自己保研失败的时候已经是大四上学期的九月份,距离考研仅有3个月,但她还是选择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争取考上研究生。“我离保研名次只差两位,正好只差那么一点。”提及保研,她略含惋惜,“当时很多人成功保研,有些人就觉得为什么我没能保上,我为什么就差这两位。但是我没有天天纠结于这个,现实已经是这样了。我再纠结10天或20天,那考研剩下的时间就会从90天缩短到70天,最后越来越难成功。”她感慨:“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要去想解决的办法,而不是总沉浸在悲伤情绪中,不要老是埋怨,这样不会解决问题,问题还是在那里。人要乐观一点,如果现阶段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那肯定是因为你之前没有那么努力,毕竟比你优秀的人更努力!你要做的就是去想办法。我考研时就只有3个月,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最后,给我的回报就是考研成功。”经过3个月的努力奋战,乐静考取了我校电气学院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在科研方面,她同样充满热情,精益求精。“大部分人考研结束后都是等到下一个学期开学才进入实验室,我当时四月份就来这边了,这样便于更快、更早一点进入研究,和九月份才进来的同学相比,我已多学习了半年。”但作为一名研究生,做实验、发文章除了需要时间做基础保障外,还要懂得如何解决实验当中的问题。她清楚记得自己做的课题是“科氏质量流量计”,当时有一个难题就是气液两相流,要想办法提高测量精度。当时读研一,我觉得做不出来了,都想放弃了,那段时间自己真的感觉很崩溃。把实验停了一段时间,后来想想还得做。研二时就继续接着做,一直坚持到研二下学期,最终把它完成了。最后这个方法在我们做的硬件电路,还有编程方面都实现了,文章也发出来了。”热爱篮球  青春无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静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打篮球,课余之外篮球是她的挚爱。“我本科是在宣城校区,当时合工大篮球女队,基本上所有的队员都是合肥校区的,大家都在这边一起训练。大二的时候,教练去宣区挑人,当时我就被选上了。”提到篮球,乐静侃侃而谈。“安徽省第13届运动会是在2014年5月份,比赛前两个月是集训时间。周五晚上我从宣城校区坐校车来到合肥校区,然后周日晚上我又坐车返回,每周都这样来回。”回忆过去,乐静继续道,“那一年安徽省所有高校,我们工大夺冠了,当年我是宣城校区的唯一代表。现在读研,我来了合肥校区,自己的技术也在不断提升,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篮球队队长。”言语间,乐静能让人感受到她深深的热爱和满怀的喜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的安徽省大学生篮球赛,那一年,我是队长,也是我打得最好的一年。当时,我们合工大跟安徽财经大学有一场比赛,八进四。如果赢了,就可以竞争前四名,不然就是五名以后。”那一场,乐静记忆深刻,“我们一共得了61分,那场我打得特别好,也打得特别兴奋,我一个人就得了35分。那场比赛,不仅自己发挥非常好,大家配合也非常好。”为了球队能在各类赛事中取得好成绩,作为队长的乐静,非常注重队员的日常训练。她说:“我会经常召集大家一起来训练。篮球是个团体运动,光靠一个人不行,还需要大家的团结和责任心。虽然总会有人不可避免地因为一些事情缺席,但我希望大家能尽量地在一起训练。因为这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工大争光。”时间是公平的,它给每个人一样的24小时。平衡好科研学习和兴趣爱好也需要技巧和智慧,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每个目标,不管是在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乐静都严谨地规划了自己的每一天。“首先作为一个学生,我觉得学习是第一位的,那么我肯定会先完成老师交给我的任务。我每天都会给自己制定这一天的任务,如果我完成了,我就去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有时下午四五点就完成了任务,晚上便会去打球。尽管在晚上还有很多人会去学习,但我觉得只要你达到了你的目标或者预期,你就可以去干你自己的事情,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自己喜欢干的事情。”“篮球带给了我快乐,拓展了我的社交圈,让我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特别是我心情不好时能让我放松心情,在科研压力太大的时候也会打打球,然后调节好自己的状态。我很喜欢打球,真的很热爱,不然的话我不会一直打,一直打到现在。”因为热爱,所以才会不计回报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因为热爱,所以即使遇到任何困难,乐静也甘之如饴,从未停歇。感恩师友  同舟共济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谈起自己的导师和同窗,乐静满怀感激。“我很幸运,在工大读研时遇到了一位好导师。我的导师徐科军不论是在科研方面,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都很关心。我们每个月都会开会,老师会对我们阶段性工作提出意见和帮助。平时,每当我在科研项目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实验室师兄们也都会倾力相助。一个项目通常是由一个课题组共同完成的,大家一起努力,一起收获。”乐静如是说。特别是在参加“创青春”大赛时,她说:“由于开学就要提交文件,我只能寒假在家写计划书。在此期间,徐老师一直和我用邮件进行联系,我把各种写好的资料初稿发给老师看,然后老师给我提一些建议,然后修改,然后再发再修改……最后如期提交,并且顺利通过审核。”开学后,紧接着便是4月份的比赛答辩。在导师的指导下,乐静调整了很多细节上的问题,并按照老师提出的建议反复练习PPT演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老师经常这样告诫我们。”她说,只有做足充分的准备,才能在面对各种问题与挑战时,处变不惊,游刃有余。“练一两遍,和练过四五十遍,效果和结局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只练一两遍,上台时就会发现,当你看到台下那么多人时就会忘词,会卡顿,每说两句就要看看PPT里面是什么,而且有时候还会讲不好,但如果练习够多,就会更熟练。” 乐静她们每次出差去外面做实验,经常熬到凌晨两三点,每次都会特别累。当时她们课题组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浙江温州,正值夏季,那边的气温三十八九度。在厂房里做实验,相对其他地方热似乎更明显,关键是还有蚊子。因为实验对精度要求很高,不能开空调,也不能吹电风扇,否则会影响标定过程中的测量精度。条件虽苦,但乐静却从不抱怨。而在交互实验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需要进行几个小时的调试,即使这样,乐静也会和她的搭档顶着压力,认真沉着地完成任务。为了能把事情做好,她总是把压力看作永恒不竭的动力,一步一个脚印。她感恩自己的集体,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集体荣誉里闪耀着自己的光芒。“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乐静的真实写照。她从未被迷茫慌乱了脚步,也从不为名利束缚自己。她明白自己的目标。读研期间,她醉心科研,精益求精;研究生毕业后,她将如愿回到家乡的研究所工作。乐静用行动向我们证明努力是成功的必经之路,花若盛开,清风自来。

  • 刘子源:积沙筑高塔 出口成华章

    摘要:刘子源:积沙筑高塔出口成华章□学生记者田韬刘震作为第一位在“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舞台上展现风采的工大学子,他勤学善思笃行,从校赛拔得头筹到省赛收获特等奖再到国...

  • 我校学子喜获佳绩

    摘要:第一届中国地球科学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挑战赛我校学子喜获佳绩本报讯近日,“第一届中国地球科学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挑战赛”在中山大学落幕,来自40多所院校的150支队伍报名参...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子源:积沙筑高塔 出口成华章

   期次:第785期   作者: 田 韬 刘 震   查看:57   

刘子源:积沙筑高塔  出口成华章

□学生记者  田  韬  刘  震

作为第一位在“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舞台上展现风采的工大学子,他勤学善思笃行,从校赛拔得头筹到省赛收获特等奖再到国赛荣获二等奖,脚踏实地,不骄不躁;他在专业竞赛中不断突破自己,曾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B类三等奖,成功考取英语三级笔译证书。他,就是外国语学院英语(国际贸易)2016-3班的刘子源。


勤学——积累锻造实力 

“织网”是一个缓慢痛苦的过程,但也是成功的必经之路。“我从来不崇尚用某些应试技巧和速成的办法去学习英语。英语是网状的东西,你不可能为了某一项考试,或者听说读写某一单项去单独训练提高。很多时候有些同学为了一门考试,可能当下准备得很好,但是当大赛来临,真正能上去演讲的,都是平常就已经积累经验,很踏实的同学。”脚踏实地,注重积累是刘子源学习英语的态度。 

万事开头难。其实,刚进入大学的刘子源英语基础很差,也不喜欢英语,甚至萌生过转专业的想法。大一的一年他在学习英语的痛苦中度过。等他升入大二,随着学习的深入,自己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的网络慢慢形成规模,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英语带给了自己双重收益。那时的他发现自己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瞬时效益,比如掌握单词和语法,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之前积累的知识现在都可以运用,这种满足感让他慢慢喜欢上了英语。

单词的大量积累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刘子源的授课老师张岚曾经在课上讲过:“有些人词汇量只有三四千,不可能听说读写哪项都行。”因此他一直坚持把背单词作为每天必做的事情。关于自己背单词的技巧,他分享道:“我背单词主要是通过手机上的app进行乱序记忆,并且结合一套以词根为序的单词书,方便我去做笔记,对单词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对于一些经常出现的同义词,我会罗列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用注记将它们的用法加以区分。”正是源于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刘子源在大二下学期词汇量就已经突破了一万,现在已经达到一万五千个。

“词汇量积累到一定水平后,听说读写一定都会跟着提高,而对阅读提升的尤为明显。”刘子源如是说。但无论是哪种能力,想要得到实质性的飞跃,都必须经过大量练习,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正像他的日语老师徐仙梅所说:“语言的提升是没有捷径的,有效的学习时间是最好的衡量标尺。”

语言是文化的精髓。刘子源对于知识的积累不仅限于专业领域,天文、地理、历史等领域他都有所涉猎。高中时刘子源即使课业负担沉重,他也会抽出一定时间阅读相关书籍去学习了解。进入大学后,对西方文化的浓厚兴趣成为他学习英语的动力之一。现在回想起来他感谢当初那个充满好奇心的自己,正是这些知识如同宝藏般反哺自己的专业学习。

善思——思维决定格局        

演讲舞台上的他思绪如飞、对答如流,而出色的思维能力离不开日常的独立思考。刘子源坦言,在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积累。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反思、注重总结。比如,大家都在学翻译,看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但有些同学最后还是没有进步,其实在他看来,就是缺乏总结能力。如果不思考你就不会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如果不总结就不会得到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就会趋向于死记硬背。

文科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存在一定的模式套路,可刘子源觉得这些套路会束缚住你的思维,他更崇尚自身的独立思考,尤其是一些文学课程。所以当看到很多同学因为文学课枯燥就忽视文学的作用,他感慨道:“我们很少有机会真正地去思考文学究竟想教给我们什么,但它背后所反映的东西,其实映照了许多当下的现实问题,而这些是能引发很多的思考,相比那些答题的技巧,我们更应该要培养这样的思考能力。”

中英思维的转换一直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刘子源说:“我要感谢高级英语写作这门课程,因为我的外教老师詹姆士带给了我实质性的改观。” 詹姆士是个非常严谨的英国人,布置作业时会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只要有一点错就必须改正。他觉得规则既然说好了,就必须遵守,詹姆士的行为处事让刘子源感受到中外思维的巨大差异的同时,更教会了他如何以外国人的视角进行思考,进行文章写作。经过长期训练,他的英语思维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刘子源觉得,一个人思想的展现多半靠说和写。语言偏于口头化,写出来的文本较为正式,所以他倾向于在写作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英文逻辑思维能力。他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为例,如果单从正面讲,看上去是很正确的,但仔细推敲还是有欠缺,民族的不见得都被世界接受。如果给出反例,会有些许尴尬。这就要求写作时一定要严谨。现在,给他一个命题,他能很快想到正反两面,并且列举对应的实例。有实例作证,文章才能饱满。他觉得这个过程是大家所需要的,同时它也能提高应变思辨的能力。

而有效的思考更会引导正确的人生。有的人总是想法太多,做得太少,每天活在迷茫焦虑之中。在大二下学期,刘子源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迷茫期,那时的他脑袋里有太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文学课老师用切身感受,告诉他们孕妇的抑郁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太闲造成的空虚感,他想到那不就是现在的自己嘛,下课他就跟老师交流,老师就对他说,你要从现在开始就有所计划,你以后要怎么做,然后行动起来!“当做出一个计划之后,自己马上就有了这种前进的动力,有个目标,迷茫期也就过去了。”刘子源说。

提及未来,他说:“现在我希望我自己能够顺利保研,但是城市和学校我还没有确定。我不想把未来限定太死,我觉得人生可能性是多样的,只要把现在的基础打好以后就有很多种选择,所以我并不急于去定一个具体的目标,但当下我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 

笃行——实干成就未来         

思维是实践的先导,而实践让思维成熟。在刘子源看来,实践的过程对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参选学生会,不论是作为参赛选手还是作为班长、部长,都是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投入生活实际当中,这些经验要比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要珍贵得多。通过实践,你会反思自己的哪些想法是不成熟的,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从容。他笑谈:“如果我每天光学习,天天看书,自己永远也不会变得成熟。但现在不是,经历让我改变,变得更好。”

从参加比赛一步步走来,刘子源经过了上台前的紧张,已备演讲的从容,即兴演讲前抽到What is Peppa的慌张到后来演讲时的冷静应对,问答环节的轻松,还有对舞台的享受和不舍。他表示:“其实在准备校赛演讲稿的时候,我是把它当作文写的。我的主题是改革开放,我选择我们东北变化较大的铁路发展来讲,贴近生活的话自己感受比较深。顺利通过校赛后,为备战省赛,我对稿子反复修改,特别是时长不同,越到后来越发打磨内容,还有怎么演讲能引起共鸣打动人心,是我后来思考的问题。”

省赛之后,他要进行三级笔译证书的考试,所以在前期他的准备过程都是跟翻译有关。为了通过考试,他接触了大量相关的中英文献。这段时间内高强度的翻译练习使他养成了语言转换的思维,这种思维也运用到了后期的演讲比赛中去。得益于翻译技巧,在比赛中他可以将接收到的问题用汉语思维处理,再将想好的汉语思维迅速转换成英语思维,最后将思维转换成语言,流利地表达出来。

但是比赛过程怎么会一帆风顺,总是困难重重。省赛结束后,一位南大外语系教授对他说,其实他的发音不是最好的,只是胜在其他方面包括思路和反应速度以及语言的运用,但口音是个问题。为了让自己的演讲更加精彩,在大三寒假里他专门去模仿BBC的官方语言,对发音进行纠正。他说:“模仿并不是机械地跟读,一遍遍的重复练习,关键是自己要去思考并加以总结,光靠读是难以掌握的。”回到学校后,他的口译老师帮助他进一步去纠正完善。他自豪地说:“自己在国赛中的发音相比省赛而言进步了许多。”

从校赛到省赛再到最后的国赛,漫长的准备周期,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实力强劲的对手……刘子源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寒假拿到国赛的邀请贴时,他曾产生了动摇,曾想过要放弃。考虑到期间自己的很多进步,同时也想进一步在国赛中有新的突破,就是这么一个想拼的信念支撑到最后,结果证明自己的坚持是有价值。想到这里,他感慨道:“获奖也算是意料之中,努力就有回报。”

回想这五个月的准备过程,刘子源坦言道:“我就是非常放松地准备比赛。我并没有特意针对演讲比赛去提高我的某一项能力技巧,我也没有因为比赛去打乱我原有的学习计划,我一直以来都是有条不紊地按照我原本的学习计划夯实我的知识结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就让我的演讲受益良多。”

学习不是一个速成的过程,英语学习亦是如此。勤学、善思、笃行,脚踏实地才能收获未来,付出汗水才能浇灌出梦想之花。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刘子源用积累、思维、实干书写出自己的青春华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肥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467次访问,全刊已有39905309次访问